閥桿容易產生彎曲,彎曲的閥桿使閥門在開啟和關閉時傳動力受阻,造成填料處泄漏,如不及時進行矯直修復,還會損壞其他零件。
閥桿彎曲變形的矯直方法有靜壓矯直、冷作矯直和加熱矯直三種。
1.靜壓矯直
(1)閥桿靜壓矯直。閥桿的靜壓矯直,應在矯直平臺上進行。矯直平臺由平板、V形塊、壓力螺桿、壓頭、千分表等組成。閥桿矯直前,應用千分表找出其彎曲狀況,并作上標記和記錄,確定矯直方案。
閥桿矯直時,用V形塊支撐,使彎曲的凸面向上,壓頭壓住凸面,壓力螺桿加力使凸面向下變形。靜壓一定時間后,用千分表校核。如此重復進行,直至將閥桿矯直為止,見圖9-21。

因為閥桿一般都進行了調質和表面淬火處理,它具有一定的剛度和硬度,因此在靜壓時,壓彎量要大于原閥桿的彎曲變形量。凡是經過熱處理的閥桿,其靜壓變形量一般為原彎曲變形量的8~15倍。
為了防止矯直的閥桿“回潮”,一是在矯直閥桿原彎曲處反方向有意壓彎0.02~O.03mm,隨時間推遲而慢慢地消失;二是將矯直的閥桿置于200℃溫度下,保溫5h,消除其殘余內應力。
(2)閥桿局部彎曲矯直。局部彎曲矯直可在臺虎鉗上進行,也可在摩擦壓力機上進行。閥桿上部螺紋處彎曲矯直,見圖9-22。先在螺紋端旋上螺母,夾在虎鉗上,將閥桿向彎曲的相反方向加力矯直,再把閥桿旋轉一周,重復上述操作。這樣矯直幾次,即可將閥桿上部的螺紋矯直。
(3)閥桿光桿局部彎曲的矯直,見圖9-23。其操作方法是:用兩塊低碳鋼厚鋼板夾在一起,在兩塊板的接縫處鉆孔,孔徑稍大于閥桿直徑,制作成一對夾板。把閥桿的彎曲部分放在夾板中,夾在虎鉗上(或放在壓力機上),慢慢地夾緊虎鉗,即可將閥桿端部矯直。對彎曲較厲害,直徑較粗的閥桿,最好先用火焰加熱,使其軟化后,再進行矯直。

2.冷作矯直
冷作矯直是用專用工具(圓弧工具)敲擊閥桿彎曲的凹側面,使其產生塑性變形,彎曲的閥桿在變形層的應力作用下轎直,見圖9-24。

冷作矯直方法簡便,不影響材料的性能,矯直精度容易控制,穩定性好。但冷作矯直的彎曲量不大,一般不超過0.5mm,只用于局部矯直。
3.加熱矯直
加熱矯直的原理是在軸類零件彎曲的最高點加熱,由于加熱區受熱膨脹,使軸兩端向下彎曲(更增加了彎曲度),當軸冷卻時,加熱區就產生較大的收縮應力,使零件兩端往上翹,而且超過了加熱區的彎曲度,這個超過部分也就是矯直的部分。矯直的一般操作原理,見圖9-25。

熱矯直的要點是:
(1)利用車床或V形鐵,找出彎曲零件的最高點,確定加熱區。
(2)加熱可采用氧氣乙炔火焰噴嘴,其噴嘴的型號、規格應根據閥桿直徑的大小合理選擇。
(3)加熱溫度一般為200-600℃。用氧氣乙炔中心火焰快速加熱,其溫度可達到500℃。
(4)加熱區的形狀有條狀、蛇形狀和圓點狀三種。條狀常用于閥桿彎曲變形較均勻者,蛇形狀用于變形嚴重,需要較大面積的加熱區,對于精加工后的小閥桿的彎曲用圓點狀加熱區。
(5)閥桿加熱區的尺寸對矯直量有一定影響,一般加熱區寬度接近閥桿的直徑,其長度為閥桿直徑的2~2.5倍,加熱深度為閥桿直徑的1/3。閥桿的熱矯直方法,見圖9-26。

必須指出的是,若閥桿的彎曲量較大時,可分數次加熱矯直,不可一次加熱過長,以免燒焦工件表面。尤其是經過鍍鉻的閥桿,加熱矯直要持慎重態度,要防止鍍鉻層脫落。熱處理過的閥桿,加熱溫度不宜超過500~550℃。同時熱矯直的關鍵在于彎曲的位置及方向必須正確,加熱的火焰也要和彎曲的方向一致,否則會出現扭曲或更多的彎曲。
天沃-偏心球閥,與您資料共享!